《活着》读后感

更新时间:2023-05-14 10:48:49
 《活着》读后感

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,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,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。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《活着》读后感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《活着》读后感1

 “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。人生只属于每个人一次。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,一个人应该回顾过去,一个人不应该浪费时间和遗憾,一个人不应该为无所事事感到羞耻……”这是这本书里关于钢铁是如何炼成的一段话。读完这本书,我问,“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?”这个问题有它自己的解决办法。

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:保罗在苦难中长大,早年失去了父亲,母亲为他人洗衣做饭,他的兄弟是一名普通工人。保罗12岁时,他的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工。他在食堂工作了两年,遭受了各种侮辱。然而,他身后的道路更加崎岖不平。保罗很快就失明瘫痪了,但在这种情况下,他仍然坚持要写一本书,对自己毫不同情。与普通人相比,他必须为多写一个字付出两倍的代价。好事多磨,他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关于钢铁是如何发展的.书。

阅读,保罗坚定的脸似乎就在我眼前。保罗教我如何正确治疗疾病以及如何克服困难。过去,我被一件小事压垮了。万一遇到挫折,我的父母总是挡着我的路,我总是害怕自己去面对他们。现在每当我从困难中退缩,我就会想起保罗,每当我因挫折而哭泣,我就会想起保罗。

有一次,星期天,我父母出去,没人给我做饭。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点快餐,让别人帮我。但是我想起了保罗。对保罗来说,我算不上什么。我不能一个人生活吗?我是寄生虫吗?我想把这个绊脚石从成 ……此处隐藏8655个字……

《活着》读后感15

还是那个命题,活着的意义是什么,这本书的作者的想法是“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”。

以前看过电影版的《活着》,不得不说电影已经很还原小说了,没什么删减的。活着给了我一点灵感,如果从第三人称来写这本书写出来的只是可怜文中主角悲惨的'遭遇,只有从第一人称才能带入那种感情,仿佛活灵活现。我也有这种瓶颈的感觉,当然第三人称也有它的好处。

说回重点“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”。人生的确总是会遇到不测之风云,好端端的一个人,说没就没了。我们都不能保证我们能活多久,不能保证下一秒我们是否还能活着。那活着的意义呢,照《活着》来说,活着本来就不简单,苟存于世界就已经了不起了,但这只是最底层生存的需要,到了现代,生存基本都能满足,满足了之后就会想要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,自我实现的需求,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是这么想的,大概需求分五层,像金字塔一样,依次为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爱与被爱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基本上逐层实现,但也能跳着来,没完全实现底层也能实现上层,比如毕加索之类的追求艺术的人。

活着本身就是人生的终极问题,人们也争论不休,每个人都有它的道理,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变化,具有个人独特性。

看到一种有趣的观点“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,每多活一天便多一点意义”就是活着的意义是自身每天创造的。我觉得有个例子也许能支持这种观点:小时候不怎么思考活着的意义,因为思想没有到那种深度,长大之后,学的东西丰富了,就思考这些了。

能活这么久已经很幸运了。人生短暂,不想浪费时光,不想再颓了。想活得有意义点。多看点书吧,只是做不到,总是不由自主地玩了起来。然后就懊悔。

《 《活着》读后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